# Keil C51 编译器

1、首先,在 Options ----> Target ----> Memory Model 里可以设置变量分配的空间,如图示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• Small:变量默认分配到内部存储空间中,通过普通的 MOV 指令寻址,只用低于 2K 的程序空间。
  • Compact:变量默认分配到外部页存储空间中,单个函数的代码量不能超过 2K,整个程序可以使用 64K 的程序空间,通过 MOVX, @Ri 之类指令寻址,在不切换页的前提下,最大支持 256 字节外部扩展 RAM。
  • Large:变量默认分配到外部存储空间中,通过 MOVX, @DPTR 之类指令寻址,最大支持 64kB 外部扩展 RAM(实际上配合硬件设计以及软件调整,还可以支持更大的扩展空间)。

2、程序中,如果在变量声明时未声明变量的存储器类型,则该变量的存储器类型,由程序的存储模式来决定,也就是说编译器会根据我们在上面 Memory Model 里所选的模式默认储存在那个区域。

3、各分配区域的理解
data:直接寻址的片内 RAM 区低 128B(00H~7FH) , 可以用 acc 直接读写的,速度最快,生成的代码也最小。

bdata:片内 RAM 的可位寻址区(20H~2FH),允许字节和位混合访问

idata:单片机间接访问的片内 RAM 区,允许访问全部片内 RAM(前面 0x00-0xff 的 256 个 RAM), 其中前 128 和 data 的 128 完全相同,只是因为访问的方式不同。idata 是用类似 C 中的指针方式访问的。汇编中的语句为:mox ACC,@Rx.(不重要的补充:C 中 idata 做指针式的访问效果很好)

pdata:Ri 间接访问的片外 RAM 的低 256B(00H~FFH)

xdata:外部扩展 RAM,用 DPTR 间接访问片外 RAM,允许访问全部 64KB 片外 RAM(0000H~FFFFH)

code:单片机的 64KB 程序存储区 ROM,即代码域,它指的是编译器生成的机器指令,这些内容被存储到 ROM 区,写入后就不能再更改,一般当你定义数组不用更改时可以加上这个关键词,对应的 data 是存入 RAM 的意思

4、如下图所示,编译出来的 “Program Size: data=10.3 xdata=588 code=8732” ,对应的数值就是该区域所占用的空间大小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5、根据上面的信息,可以得知以下的 Flash 和 RAM 占用的空间大小,至于不知道为什么在 data 数据区域内有小数点,估计是因为 51 内核的单片机是 8bit 的,并且支持 bit 数据类型,像我们平时一般定义标志位 flag 都是创建 bit 位的,而在这里显示数据,都是以 Byte 为单位的;估计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;如果有哪个大佬知道,可以说明一下。

  • Flash = Code + data + xdata
  • RAM = data + xdata

# Keil MDK-Arm 编译器

1、同样是 Keil 编译器,MDK 相对于 C51,在 Options ----> Target 里并没有 Memory Model 的设置,用的比较多的是下面的这个配置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这个是程序存储在片内、片外的地址设置(一般下载程序都是下载到片内 FLASH),我们也不用怎么去更改它;只有在项目做大了,或有特殊要求时,片内不够使用了才将程序存储在片外

2、数据类型的理解
Code:即代码域,它指的是编译器生成的机器指令,这些内容被存储到 ROM 区。

RO-data:Read Only data,即只读数据域,它指程序中用到的只读数据,这些数据被存储在 ROM 区,因而程序不能修改其内容。例如 C 语言中 const 关键字定义的变量就是典型的 RO-data。

RW-data:Read Write data,即可读写数据域,它指初始化为 “非 0 值” 的可读写数据,程序刚运行时,这些数据具有非 0 的初始值,且运行的时候它们会常驻在 RAM 区,因而应用程序可以修改其内容。例如 C 语言中使用定义的全局变量,且定义时赋予 “非 0 值” 给该变量进行初始化。

ZI-data:Zero Initialie data,即 0 初始化数据,它指初始化为 “0 值” 的可读写数据域,它与 RW-data 的区别是程序刚运行时这些数据初始值全都为 0,而后续运行过程与 RW-data 的性质一样,它们也常驻在 RAM 区,因而应用程序可以更改其内容。例如 C 语言中使用定义的全局变量,且定义时赋予 “0 值” 给该变量进行初始化 (若定义该变量时没有赋予初始值,编译器会把它当 ZI-data 来对待,初始化为 0);

ZI-data 的栈空间 (Stack) 及堆空间 (Heap):在 C 语言中,函数内部定义的局部变量属于栈空间,进入函数的时候从向栈空间申请内存给局部变量,退出时释放局部变量,归还内存空间。而使用 malloc 动态分配的变量属于堆空间。在程序中的栈空间和堆空间都是属于 ZI-data 区域的,这些空间都会被初始值化为 0 值。编译器给出的 ZI-data 占用的空间值中包含了堆栈的大小 (经实际测试,若程序中完全没有使用 malloc 动态申请堆空间,编译器会优化,不把堆空间计算在内)。

3、对比 C51 的,显示的数据类型多了那么几项;那么,根据上面的数据理解,就可以得到:

  • Flash = Code + RO-data + RW-data
  • RAM = RW-data + ZI-data

# IAR For STM8 (EWSTM8) 编译器

1、IAR 查看编译后内存大小不会像 Keil 那样在编译完直接在 Build 窗口显示出来,需要我们去 Options for node 里面设置一下,具体操作 Options for node ----> Linker ----> List ----> 把 Generate linker map file 打勾;如图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2、根据上面的操作,设置完后编译,在工作空间窗口 Output 文件下可以找到 .map 的文件,点击打开,在末尾可以看到目标代码占用的空间大小,如图所示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• Flash = readonly code memory + readonly data memory
  • RAM = readwrite data memory

括号内的,表示内存的绝对使用量,对应你设的全局变量大小;对应生成的 bin 文件大小 = 5590 + 168

# Keil 下的 .map 文件

实际上在 keil 下也是可以找到 .map 编译信息的,在 Options ----> Listings 里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如此操作,就可以在 Select Folder for Listings... 设置的文件夹里找到 .map 编译信息文件了。

# 优化

一般每个编译器都有优化选项,对应选择不同的优化等级,你会发现同样的代码,编译出来的占用内存大小是不同的,再细心一点同样可以发现存放在 RAM 区域的内存大小是不会怎么变化的,变化较大的是存在 Flash 区域的内存,所以一般的不会定义全局变量(除非真的要用到),并且全局变量处理起来比较麻烦;另外,开了优化后,如果进入调试,可能有些地方会放不了小红点(打断点),因为编译器根据你所选的优化等级,把对应的代码给优化了。

更新于 阅读次数

请我喝[茶]~( ̄▽ ̄)~*

夏沫の浅雨 微信支付

微信支付

夏沫の浅雨 支付宝

支付宝